2024年,北海市疾控中心(北海市卫监所)全方位健全完善防控机制,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,规范处置疫情,增强群众防控意识,全力以赴投入传染病防控工作,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。年内,全市无甲类传染病发生,乙丙类传染病较去年同期下降43.94%;高效、妥善处置了各类传染病应急事件25起,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起。
一、重塑机制,织密防控网络
机构整合后,全市疾控系统搭建起以1个市级疾控机构为龙头、4个县(区)疾控机构为依托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“1+4+N”的大疾控工作体系,初步形成机制顺畅、权责清晰、运行高效、防治结合、全社会协同的工作局面。加强市县(区)两级疾控干部“双向”交流,选派12名优秀干部下沉驻点辖区疾控机构开展传帮带工作,派出266人次专业技术人员到县区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,承接城区疾控机构162人次业务干部跟班学习带教,确保全市疾控业务下放工作无缝衔接,使基层疾控机构初步具备了传染病疫情监测、预警、风险研判、应急处置等能力。
二、提升能力,打造精锐之师
牵头成立了市级传染病防控队,并指导一县三区分别成立了传染病应急小分队;争取上级专项资金配置完善了疫情应急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,高标准建成并投入使用传染病应急指挥中心。通过“请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的形式加强专业人员业务培训,共举办疫情应急处置技能培训班5 期、应急演练3次;派出14批次专业人员参加上级疫情应急处置技能培训班;全年累计培训人员达749人次,有效提高了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实操技能。市疾控中心(市卫监所)获得“全区疾控机构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核心能力技能竞赛”团体三等奖,银海区疾控中心(卫监所)获得“桂南片区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暨卫生应急技能竞赛”团体二等奖。我市开展的蚊媒密度和抗药性监测工作在广西区内技术领先,目前仅有南宁和北海市能独立开展。
三、处置规范,抢占防控先机
重新修订完善了《北海市登革热疫情防控应急预案》《北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(北海市卫生监督所)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》等专业技术操作方案,进一步细化了从疫情发现、报告到应急响应、处置、解除的全流程操作指南。制作上墙了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图,实际操作流程更加一目了然。在处置2024年“9.30”登革热疫情中,迅速形成了市级疾控机构派出专业工作组专责指导、辖区疾控机构聚焦主导疫情现场处置、基层组织共同参与配合的群防群控机制,成功应对了近三十多年来发病人数最多、处置难度最大的登革热疫情,使该疫情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内得到控制。期间,累计制订疫情风险研判分析报告23份、提出或者调整防控建议69条、指导县区召开疫情研判会、防控动员会等会议6次、发现和解决技术问题120多次、帮助县区精准划定疫点和风险区域共326个,同时在疫情防控中同步开展卫生监督执法,进一步强化了防控效能,这一举措得到国家疾控局督导组的高度肯定。在处置北海“7.26”首起输入性猴痘疫情中,利用新冠疫情处置形成的“三公”融合协同机制,迅速开展流调、密接追踪和管理工作,在较短时间内将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查清,将疫情范围控制在重点人群(男男接触人群),避免疫情向一般人群扩散。
四、宣教先行,增强防控意识
充分利用电视、广播、报纸等传统媒体,发布传染病防治知识科普内容共38条。利用微信公众号、视频号、抖音号、微博号等新媒体平台,推送图文、视频等的科普宣传信息1500多条,总阅读量/播放量达40多万次。原创科普小视频《人人齐动手,预防登革热——翻盆倒罐清积水,灭蚊最有效》获得2024年广西健康教育系统健康科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“优秀作品”,《诺如病毒丨呕吐物处理实操教程》获得新华社总社和学习强国平台的收录和采用,总浏览量高达130万人次。全市疾控机构深入社区、学校、企业、农村等重点场所,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和培训225场,发放科普宣传材料4万余份。举办防控知识竞赛、晚会等互动活动10余次,约2.5万市民参与,有效提高了群众的传染病防控意识,营造了全社会群防群控的氛围。
2024年,我市成功构建了传染病防控的坚实防线,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。2025年,我中心(所)将继续秉持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理念,不断提高传染病监测预警和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能力,不断巩固和扩大防控成果,以守土有责、守土尽责的实干担当,为构建健康北海、平安北海贡献力量。
文件下载:
关联文件: